电子档案管理流程有哪些内容?
管理流程是电子档案管理体系治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确定档案管理内容和要求,对电子档案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档案管理流程有两种:
一 是基于传统档案管理形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使用“六环节”流程,收集、鉴定、整理、保管、检索、编研、利用、统计“八环节”流程,还有《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档案管理流程基础上,将档案管理划分为更为全面的形成与收集、整理与归档、保管与保护、鉴定与销毁、利用与开发、统计与移交六个阶段十二项管理流程。
二 是ISO 15489-1:2016将档案管理划分为档案形成、档案捕获、档案分类与标引、档案访问控制、档案存储、档案利用与再利用、档案迁移或转换、档案处置八项流程。
《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确定的档案管理流程更为全面,能够完全涵盖ISO 15489-1:2016确定的档案管理流程。鉴于《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在制定时充分考虑档案传统管理流程和电子档案管理需要,更加符合档案管理习惯,本书以《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确定的流程为蓝本,同时按照ISO 15489-1:2016对部分流程顺序进行了微调,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流程。
(1)形成与收集
电子档案形成是电子档案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创建或接收方式产生电子档案的过程,是电子档案管理的起点。电子档案收集是指按照收集范围并通过特定方式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元数据、电子签名等汇集起来的过程。
(2)整理与归档
电子档案整理是指按照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根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电子档案整序形成便于保管和利用的有序体系的业务活动。归档是指将具有凭证、查考和保存价值且办理完毕、经系统整理的电子数据(文件)及其元数据管理权限向档案部门提交的过程。归档主要包括捕获、录入、检测、登记等工作步骤。
(3)保管与保护
电子档案保管与保护主要包括电子档案存储、备份、保存和保护工作。电子档案存储是指以经济、有效、安全的方式保护、存取和管理电子档案以便利用的过程。电子档案备份是指将电子档案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复制或转换到存储载体或独立的系统上。电子档案保存是指确保电子档案得到长期维护所涉及的过程和操作。电子档案保护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保持电子档案载体和信息稳定性的行为。
(4)利用与开发
电子档案利用与开发是档案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实现档案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电子档案利用与开发工作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的利用、检索、开发和信息服务。电子档案利用是指查找、使用或检索电子档案的权利、机会和方法。电子档案检索是指通过著录标引、建立索引、提取特征等方式标识档案信息,形成电子档案检索系统,并通过系统选择、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电子档案开发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指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对已经存在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聚合、抽取、提炼、总结等活动发掘档案价值、实现档案价值升值的过程。电子档案信息服务是指档案部门以保障公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权利和满足公众档案信息需求为目的,对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加工、处理和分析,在服务理念支配下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进行档案信息传播,以最大限度发挥档案信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活动与过程。
(5)鉴定与销毁
电子档案鉴定是指对电子档案的内容和技术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确认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及其保存价值等,是对电子档案价值和技术的双重鉴定。
电子档案销毁是指消除或删除失去价值的电子档案,使之无法恢复的过程,是电子档案处置方式之一。由于电子档案处置自身不承担独立的电子档案管理功能,本书不将处置作为单独的电子档案管理流程。
(6)移交与统计
电子档案移交与统计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电子档案统计、电子档案分析与挖掘、电子档案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