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述档案?
口述,即口头叙述。
口述档案,是通过有计划地采访个人,记录他们的回忆、经历或观点,形成的录音、录像或文字材料。
口述档案的核心是保存那些可能因时间流逝而消失的“声音”,比如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民间技艺传承人的经验等。 简单来说,口述档案就是用现代技术把“活的历史”存下来,让后人能听到、看到过去真实的声音和画面。
口述档案最早出现是在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被定义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 塞内加尔学者萨利乌·姆贝伊,提出“口述档案”还应包括演讲、会议录音、广播电视记录、电话录音等更多形式。 国内关于口述档案规范,可参考标准《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DA/T59—2017),其规定了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和个人对口述史料的采集与管理。
口述档案的采集需平衡保真度与存储成本,要注意尊重口述者的情感与隐私,选择安静的环境,保持原始性,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原则。 实际工作中,口述档案采集建议采用高保真设备(如专业麦克风、数字录音笔),并设置合理的采样率(如44.1kHz或更高)和采样位数(如24bit)以保留声音细节。视频录制建议确保分辨率、帧率符合标准(如1080p/30fps或更高),且避免因压缩算法导致画质损失。
口述档案的格式与存储介质,音频文件建议使用WAV、MP3(高比特率)或AAC格式;视频文件建议采用AVI、MPEG、MP4等通用格式以确保长期可读性。存储介质需选择耐久性好的光盘或硬盘,并制作副本以备份。
口述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能够填补历史空白,补充文字档案的不足,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比如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口述,为电影情节增添了更多真实感。 同时,有助于抢救 “活历史”,保护濒临失传的文化技艺,像少数民族的口头传说、传统手工艺等。此外,口述档案还能构建社会记忆,从普通人的视角记录时代变迁,抗疫医护人员的口述档案就留存了集体抗疫的珍贵记忆。在文化传承方面,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生动素材,高校可利用口述档案丰富校史。
口述档案,是“用声音和影像留住记忆和历史”的工作,需从选题、采访到整理步步严谨,既要有技术支撑,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为未来提供多元的历史视角。